四平职业大学
2012年教学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实现省级示范校的各项建设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学生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质性融合,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为2014年顺利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新一轮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思路
进一步促进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专业和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管理服务过程对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加大教学质量监督力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认可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方向,培养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技能,企业欢迎,岗位实用,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
(一)专业改革和建设
1、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做好新增和撤销专业的调研、确定、申报和评审过程中的答辩等系列工作。
2、强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功能,推进各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认真完成机械设计与制造和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任务。
4、以省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示范专业(群)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5、完成2012级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1、认真落实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产学研践习,国内外进修、培训等措施,建立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以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培育和推荐评选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3、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改革和建设
1、修订已有专业并编制新增专业主要课程标准。
2、大力推进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全面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3、完成省、校两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计划。
(四)强化实践教学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要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新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幅提高生产性实践教学的比例。
2、积极推动技能竞赛活动。完善校内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项目组织、激励机制,扩大校内技能竞赛的范围和规模。积极组织参加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大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管理工作力度,保证学生“双证”毕业的数量,提高“双证”毕业的质量。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内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汽车、经管类等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规范并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多样化、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真正把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
(五)积极推进学生成绩考核改革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成绩考核改革。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成熟的学生成绩考核经验,加大学习过程考核比重,推行实践技能考试、网考、机考等多种模式考核。做好各类考试、考核及成绩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严肃纪律、严密程序、严格管理。做好学生成绩公示、补考、缓考、学业警告等工作。
(六)教材建设
1、严把教材入口关,严格执行教材订购程序,加大使用近三年国家高职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的比例,确保优质教材足额、按时到位。
2、鼓励各专业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规定,有计划、有组织地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教材或自编教材,严禁未经学校论证批准的自编教材擅自走入课堂。
(七)完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进一步强化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建设,坚持常规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切实加强各项重点工作的过程监控及督促工作,及时发现并反馈相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以及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全过程督导,确保各项教学工作健康高效运行;坚持领导听课制度,加大学院领导和同行听课力度,学院领导每周至少听一次课;进一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继续实施“三期”教学检查。
(八)做好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结题工作,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教改项目。
(九)认真组织好毕业生的毕业补考、成绩审核、毕业证的印制和发放工作。
(十)组织协调校内有关部门,按时完成2011-2012学年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汇总和上报工作。
(十一)完善教务管理平台推动无纸化办公
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平台信息化水平,丰富和完善平台内容,实现学生培养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教务管理平台教学组织、检查、督导、评价的效能,使教务系统向无纸化办公迈进。
二○一二年二月